查看原文
其他

Scalers:讲话别光挑容易的说

Scalers 持续力 2022-08-11

最近网上在流传一个京东1999年的视频,里面刘强东和其他早期创始人员在开年会,其中刘强东也有一些讲话。于是这基本上要成为一大帮自媒体必谈的热点,然后有一个细节,这个视频是和马云1999年的视频在一起出现在网络上的。

我看了这个视频后,随手发了一条微博:

@Scalers

最近那个京东99年的创业视频比较有意思啊,然后更有意思的是,和马云99年的视频相提并论了,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。如果这是公关的作品,那应该是很漂亮的战斗了,因为以后人们会把阿里和京东,把马云和刘强东相提并论了。这个相关联想造的很漂亮。

后面我看到,自媒体大咖Fenng也写了一篇《刘强东在1999年就是个出色的管理者了》。Fenng主要梳理了一下视频的内容,整理了刘强东说话的要点,给出了一些评价,最后文章做了个简短的升华。截止本文写作时(117日上午11点),有4万多阅读。

然后我往下文章看评论的时候,就看到有一位“在路上的大熊”在评论:

99年有鼎好吗?哈哈”

下面看到了Fenng的回复:

鼎好是几年后成立的,问题是你根本没看清写什么。挑个错别字,挑个时间错误,抖个机灵,并不代表你智商真的高啊,年轻人”

后面这位评论员和Fenng还有几个回合的交战。其实看到这些我还是挺心疼一些大V的,尽量他们的订阅量比我大十倍,但是在客观上,信息噪音比我目前的公众号要大很多,每天处理这些小撕逼的事情也会消耗一些心气神的。

但是今天我的重点不是在这里,重点在我们讲话的方式。今天文章的这个题目我拟好了将近半个月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写的时机,而直到看到Fenng的这篇文章,感觉才算是一个妥当的引子。

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停地在和外界交流,也在时不时的说话。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事情,也可以做出很多评价。你随便找一个网络上的新闻或者热点微博,除非关闭评论的,都会有许多评论。我们接收信息,给出评价,一来一去,构成了与他人,与世界的交互。但是我的观点是,讲话别光挑容易的说。

具体而言就是,如果你看到一段话,或者一些论述,那你在评价之前,首先要明白对方在说什么,主逻辑是什么,你的评价要尽量针对主逻辑谈论的对象展开,而不是抓住一些细枝末节,展开一番评价。也就是说,当其他人在和你讲法律的时候,你不要耍流氓,和对方一起讲法律,才是比较认真的态度。而也只有这样,才能让沟通更有效率。

但是这样通常是有难度的。看明白对方在说什么,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一方面,我们在教育中缺乏长期的阅读训练,我们对于信息的把握能力极其有限。尤其到现在的碎片时代,大家都喜欢看短文本,也就让思考更肤浅没有深度。这样的表现是,没有阅读的耐心,文字一旦超长脑子就直接烧掉短路,希望有人给你一个摘要。所以我们可能没有来得及真正看完就开始按照自己猜想的理解,去做一些评论。所以更不要谈对方表达的逻辑和分析的过程。

另外一方面,假使你有耐心,但是要能跟上对方的主逻辑,还是需要一些心力的,而这个需要消耗你的认知资源。也就是说,对方在讨论的话题,你即使要跟上,也需要一些工夫,你要看你要想,而不是蜻蜓点水。比如博士论文的评审,我见过一些老教授会戴着老花眼镜,认认真真地阅读作者研究的背景和开题、方法和结论,然后再给出评审意见。

也就是说,如果要你有板有眼真刀真枪的拿出一些靠谱的意见来,这一定是需要消耗一些认知资源的,比如你要动脑,比如你要思考。

但是这毕竟是要付出一些心思的,所以很多人选取了一条简单的方式,就是放弃对接一条信息的主逻辑的努力,抓住一些细节性的点,针对细节性的一些点,做出一些反馈或者评价。

这样做其实也无可厚非,因为这是一条中性的道路,就像菜刀一样,菜刀是可以切菜的,也是可以拿来砍人的。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,比如水平有限,抓不到对方的主逻辑,你给一些表层的建议也是可以的,或者干脆闭嘴也行,这个时候菜刀是在切菜的;但是如果你硬是要搞出一些大新闻,或者要说出一些不一样的话来,那这个特性往往会被利用拿来砍人。

比如Fenng文章里面其实是说的刘强东作为管理者的个人的特点,以及由此引申出来对创业者的启示,这是主逻辑,这是作者的观点,这是那么多字试图传达给你的信息,这是他努力传递给你的价值。如果你沿着这一条逻辑往下探讨,那你可以触发的点通常可以围绕京东后续十几年的发展、刘强东个人管理风格的变化,甚至你把刘每年的照片整理出来,也是一条相关性的主线。

但是,比如你很不喜欢Fenng这人,于是你处处想找一些茬或者通过反驳拿到一些存在感,你要怎么办?很简单,找主逻辑之外的毛病,一抓一个准。比如你说里面的鼎好99年是没有的,你这样是不对的;比如你说这是软文,然后说大V现在都写软文了;比如又扯到百度的事情了……你去那篇文章下看,还有很多鲜活的例子。

如果在我现在文章的场景下看你可能会感觉这些行为很荒诞,但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人其实就是这么做的。用通俗的话说,你和我讲法律,我和你耍流氓。这种刻意避重就轻的思考方式,其实很常见,甚至可以当成一种攻击手段。

举最近澎湃报道的丘成桐教授的访谈里面的例子。故事背景是,

年,《纽约客》杂志网站刊出一篇文章《Manifold Destiny》,攻击丘成桐此前宣传中国学者首先完全证明“庞加莱猜想”的动机不纯,并质疑其人品。丘成桐随后在网上刊出一封12页的信,陈述他与他的律师认为《纽约客》文章中的错误之处。”

对此丘成桐的评价是:


“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,虽然庞卡莱猜想的证明是几何分析的重要部分,但是直到如今,我还不知道有多少最好的几何分析专家懂得它的证明。但是很多不是做这方面工作的数学家,听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说法,看了一些媒体的报告,就慷慨激昂,不谈数学证明的严格性,而提出它引起的社会关系。记者凭什么来做判断?她访问了几个平日不喜欢我的所谓的学者,看到网站上一些人散布的謡言,就坚持已见?”


丘成桐还说:


“我讲话太直,人家不愿意接受,我也没办法。我从不讲假话。我说他们做假,得罪了他们。他们不敢直接否认,就用下流手段攻击我。”


(注:上述文字节选自澎湃http://www.thepaper.cn/newsDetail_forward_1418181)

通常撕逼发生,双方必然都会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,这个问题我不去更多检索双方的观点。但是从行为上,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,那就是,即使是在数学界要攻击一个人,也是采用类似的方式来走的,不谈主逻辑,谈次要的问题。庞卡莱猜想的证明就是主逻辑,这个的确很难懂,于是就抓一些次要的逻辑,比如社会关系什么的……

所以,当你看到信息,你面前其实是有两条路可以走,一条是用一个差不多对等的能量,把对方的主逻辑分析清楚,然后在这个基础上,给出一些反馈;另外一条就是,随便找一些小细节的点,忽略作者主体的逻辑,用力地挖掘一下,也可以搞出一些动静的。

前者会比较艰难,后者相对容易。然而我们有时候常常喜欢选择找很容易走的路,长此以往我们突然发现,自己能做的也只是插科打诨了。

讲话别光挑容易的说。其实,世界没有完美之物,要找一个黑点,真心不是一件什么难的事情。比如拿穷和丑这两个字眼,可以扫杀绝大多数人了,包括我自己。

讲话别光挑容易的说。如果你想说话省力又与标新立异,用我前文提到的模式,你可以处理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,但是当你习惯于去挑剔任何事情而不是去抓重点的时候,可能你得到的成长很有限。

讲话别光挑容易的说。我们通过言语得到的口舌之快,往往是短暂而不可持续,因为你需要找到下一个点,让你的嘴爽一把;而通过行动慢慢地做出一些坚实有益的事情,这些带给你的价值和成长,才有更深远的意义。

最后附上相关的几篇文章,供参考阅读:

Scalers:如何快速学会独立思考的样子?

Scalers:你用肤浅对待世界,世界用随便来敷衍你




ScalersTalk ID:scalerstalk

本文原文pick-bones,首发ScalersTalk


本微信公众号作者Scalers,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。微信公众号ScalersTalk,网站ScalersTalk.com,口译100小时训练计划群C 456036104


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面向成长、实践行动,且凝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社群。有意入会者请和Scalers直接联系,我和其他会员会和你直接交流关于成长行动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。2016年成长会持续招募中,参见做能说会写的持续行动者:ScalersTalk成长会2016年会员全球招募


Scalers:怎样快速找到ScalersTalk的历史文章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